丝路贯山河,驼铃彻古今。从张骞凿空西域的互信壮举,到中国—中亚峰会擘画的互助新篇,中华民族与中亚各民族互助互利、互信互敬的传统不断延续发展。6月16日至18日,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—中亚峰会,同中亚五国元首举行会晤。在本届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《弘扬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 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》的主旨发言,首次系统阐述了“互尊、互信、互利、互助,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”的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。这一精神是对中国中亚合作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。以实际行动弘扬这一精神,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。
西安外国语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培育基地,肩负服务国家战略、深耕文明互鉴的学术使命,现启动《“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”丛书》出版项目,面向海内外中国-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、贡献者、传播者征集稿件。丛书旨在发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科专长,服务国家战略需求,深化中亚区域国别研究,生动讲述中国与中亚国家共谋发展、共促繁荣、共享安全的精彩故事,为构建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。具体信息如下:
一、征稿系列
丛书采用“故事+研究”双轨模式。
(一)“当代丝路故事”系列定位为通俗大众读物,以“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”当代交往交流交融为选题范围,力求展示其中的真实故事、真实情感,以具体切实的“小切口”反映中国—中亚民间交往深层价值共鸣。
(二)“智库研究”系列定位为高端学术与政策研究,以“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”的理论、实践与传播为选题范围,聚焦理论创新、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安全合作、地区治理、经济走廊建设、数字经济合作、人文交流、文明互鉴、绿色发展等关键议题,深化学术研究,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服务。
二、“当代丝路故事”系列征稿内容与要求
(一)来稿应聚焦中国与中亚五国(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斯坦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)在教育合作、文化交流、经贸往来、民生互助、青年交流等具体领域发生的“小故事”“真感动”“深友谊”。选题以能展现中国与中亚人民真实、真挚的情感连接和价值共鸣为宜。
(二)稿件须是故事的亲历者或见证者(如教师、留学生、企业家、志愿者、艺术家、普通民众等)的真实经历反映。
(三)来稿在写作上宜采取“大视野,小切口”方式,并以平实、生动、感人的文字呈现。
(四)来稿须围绕以下四个主题之一展开:
1.守望相助(如减贫、教育交流、荒漠化防治等)
2.共同发展(如经贸合作、技术交流、项目共建等)
3.普遍安全(如边疆安全、网络安全、联合行动等)
4.世代友好(如文化交流、语言学习、民间友谊等)
(五)来稿可选择中文、英文或俄文撰写。
(六)来稿每篇字数:3000-4000字(中文)(对应语种版本达到相近篇幅)。
(七)来稿应图文并茂,提供3~5张内容相关高质量图片(须清晰度高,版权无争议)。
三、“智库研究系列”征稿内容与要求
(一)“研究系列”来稿应围绕“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:理论·传播·实践”展开深度研究。参考但不限于以下议题:
1. 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内涵研究
2. 全球治理转型中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的价值坐标作用
3.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中亚的实践成效与优化路径
4. 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机制研究
5.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:中国—中亚合作的新动能
6. 中国—中亚峰会成果的实施评估与未来路径
7.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合作:生态治理的中国—中亚模式
8. 教育科技合作:深化中国—中亚民间交流的路径研究
(二)稿件应为国内外学者具有深度、原创性的学术或政策研究成果。稿件应不涉密,无抄袭,体例格式符合学术出版要求。
(三)丛书接受原创研究论文或高质量译文(译稿须获得原作者明确授权并注明出处)。
(四)原创研究和译文稿件篇幅应在6000-10000字(中文)。
(五)本系列仅出版中文版,除进行解释和论证所必要的图表外无需图片。
四、投稿方式与截止日期
(一)投稿方式:
“丝路故事”系列来稿请将稿件及配图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:[email protected];联系人:庞老师 18629319489。
“智库研究”系列来稿请将稿件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:[email protected];联系人:李老师 15686299356。
邮件主题请注明“系列名称(丝路故事/智库研究)+作者姓名+稿件标题”。请在稿件末尾注明作者真实姓名、工作单位、职务/职称、联系电话、电子邮箱及通讯地址。
(二)征稿截止日期:2025年10月15日
五、审稿与出版
丛书计划于2026年正式出版。所有投稿将经过编委会组织的严格评审,录用后,编委会将通知作者并就修改事宜进行沟通。丛书出版后,会尊重文章作者署名权利,同时优稿优酬,并为入选作者赠送样书。
“中国—中亚命运共同体”丛书编委会
2025年7月13日